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1:27
关于报任安书教案汇编七篇

关于报任安书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报任安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两个层次,教案《《报任安书》优秀教案》。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说《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⑤研习第6段:书信的结尾,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二、体会性阅读。

1、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对待羞辱和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自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 ……此处隐藏5727个字……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2、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明确: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大意

明确: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3、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掌握重点字词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补充)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字词。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 殆为此乎?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报任安书教案 篇7

一、主备人:

通课时间:20xx、5.8

参加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

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通课内容:《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

1、题解:

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

在这封回信中,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积累:

《关于报任安书教案汇编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