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范文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明白“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是课文重点段的浓缩,与下文形成对应关系。通过抓重点句“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把握重点段的学习。
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每一过程的特点。
5.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
6.学会在领悟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熟读成颂。
7.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描述细致的表达方式,培养观察能力。
二、教学流程:
(一)练习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家积累了许多成语,愿意来做个小练习吗?
2.出示练习:
守株待( ) 金( )独立 九( )一毛
胆小如( ) 万( )奔腾 画( )点睛
(1)读一读,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
(2)想一想,再说几个这样的成语。
3.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成语,我们一起来看——金( )脱壳
4.一起来读这个成语——金蝉脱壳。
5.正音。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成语中读qiao,在课文其他句子中读ke。我们一起来读。
6.相信同学们一定已经在《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中读过“金蝉脱壳”的故事。我们也了解到了这个词的比喻义: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今天我们一起和作者一起去观赏大自然中的“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耳倾听,课文“金蝉脱壳”主要讲了什么?
2.同学们,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金蝉脱壳的情景。作者用了两个词概括了这个过程的特点,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3.板书“神奇有趣”、“奇特动人”。“金蝉脱壳”的过程究竟
4.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思考课文哪些章节完整地写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5.课文紧抓住重点段,分三部分给我们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展开研读。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三至五小节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
板书: 脱壳前(3)
脱壳中(4)
脱壳后(5)
2.蝉脱壳前是什么样子呢?
(1)同学们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
(2)课件出示:“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3)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4)蝉虫停下来不动,就是要脱壳了。
3.大家都很想知道蝉是怎样脱壳的吧?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的神奇所在吧!
(1)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
①用直线画出第一句话,这句话和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②蝉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脱壳的?用圆圈圈出各个部位。
(2)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幻灯出示:背—→头—→脚—→尾
4.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关语句画出来,然后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5.出示蝉尾出壳的内容。
(1)默读思考: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请在书上用“____”标出来。
(2)这一段是怎样表现出蝉尾出壳过程的有趣?同学们注意到“使劲地抖动着、升着”、“腾空向后仰”、“敏捷地向前扑来”、“抓住蝉壳用力一抽”、“蝉尾就出来了”这些描写动作的词了吗?不妨自己模仿蝉儿试一试。
(3)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画得处栩栩如生。这一情景描写生动,用词精确,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我们一起来读蝉尾出壳的句子。
6.同学们,第4自然段有顺序地描写了蝉背、头、脚、尾出壳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
7.金蝉脱壳后,身体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五小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部 位
变 化
8.完成了吗?我们来看正确答案。
9.齐读第5自然段。
(四)演示过程,直观感受:
1.如果你亲眼观察到蝉出壳的完整过程,你的感受会怎样?想不想看一看?
2.仔细观察每一张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蝉脱壳时的变化。(幻灯演示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加深学生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
3.齐读: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板书:奇特动人)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课文记录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呢?(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2.对,靠的是仔细的观察。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呢?
幻灯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观察,观察,再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一切发现的基础。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1)有顺序
(2)有重点
(3)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我们生活在农村,可以观察到许多动物,比如说公鸡打鸣,母鸡生蛋,小羊吃草,猫捉老鼠等等,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学会了观察的方法,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
三、教学备注:
《金蝉脱壳》一文,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运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摹了金蝉脱壳这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景象。读文本知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才 ……此处隐藏9718个字……该以诵读指导为重点,设计课堂,师生互动,充分利用课文的各种音视频资源,结合名家朗诵,具体指导学生的诵读技巧,即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做到有感情、得法的诵读诗句,在诵读中,师生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讨论探究有关问题,理解诗歌主旨及深厚的底蕴。
切忌面面俱到,全面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如果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也不能准确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作为单元的赏析示例也就起不到示例应有的作用。
当然,名家的朗诵很到位,学生诵读很给力,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突出了,但学生的节奏稍显缓慢,以后要做适当调整。
语文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语文教案 篇7学习目标
1。认知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同学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同学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俺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掌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一起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同学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俺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俺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俺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分、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俺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俺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俺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身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文档为doc格式